1245个字 阅读时长:3分钟无手续费配资网
中产先生 | 洞见时代发现价值讲述生活
大家为什么不信。
说说天水幼儿园的事情。
比较令人震惊,似乎再一次验证了:
这个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。
然而通报发布之后,公众的疑虑并没有消除。
网上各种质疑和猜测,都出来了:
给人一种全民破案的感觉。
每个人都往里添材加料,事情搞得越来越破朔迷离。
我看到也有人回应这些质疑:
比如铅铬黄的使用剂量,以及铅珞黄其实是无味的。
网上的质疑当然有合理性,但问题在于,很多人并没有科学的知识储备,而更愿意从阴谋论的角度来拼凑信息。
我想起了几年前的疫苗事件,当时兽爷写出了《疫苗之王》一炮而红,但兽爷本来也前媒体从业人员,那篇文章也堪比调查报道。
哪像现在的自媒体,不可同日而语。
这其实不是个例了,每次遇到公共事件,舆论都是乱糟糟。
什么原因导致的呢?
1、有关部门
有关部门在应对公共舆情的时候,越是落后的地方,越是不得要领。
越是被动,越是披露不及时,越是不会互动,留给舆论发酵的空间就越大。
事后来看,互联网都是有记忆的,做鸵鸟的效果其实更差。
这块不多说了,懂得都懂。
2、舆论下沉
随着移动互联网特别是短视频的普及,中国互联网用户结构80%的学历都不超过高中。
在涉及到专业问题的公共舆情中,几乎没有多少人是有知识储备的,这就造成了质疑甚至阴谋论大行其道。
当然,低学历可能普遍压力更大,宣泄的需求也更大,讨论的方向也更偏激。
不用回避,舆论下沉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,情绪宣泄已经成为舆论主流,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面对的现状,也是有关部门需要面对的新的问题
3、记者去哪了?
这个问题已经说了好几年了。
每次出现类似的情况,大家都会觉得,如果有记者来报道一下,情况可能会好很多。
当年大家污名化记者的时候,喜欢说一句,只相信蓝底白字。
如今舆论下沉,连蓝底白字都不相信了,任由质疑猜测大行其道,然后等待新的热点,最后不了了之。
长久以往,激起的是情绪,耗散的是信任。
但是,如果有记者在中间做一个缓冲器:
写一些专业的报道,来平息大家的质疑;
写一些一线家属的采访,打消大家的疑虑;
辟谣一些不专业的猜测,可以阻断谣言的传播;
持续关注事件,也可以监督推动当地的解决进程。
然而,目前这些都不太能看得到。
我不知道,是怎么到今天这个样子的,但我觉得,不能再这样下去了。
呼吁记者的回归,推动地方公开透明,推动舆论理性监督。
就这样。
搞个大新闻,大家都急了。
昨天盘中股市大涨,一举站上3500,特别是房地产板块爆发,有消息称:
下周要召开时隔十年的高规格会议,宣布重磅楼市政策。
可以继续阅读:。
10个朋友读过 趋势
500个点赞 局势
阅读10万+ 深度
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